腸病毒6月流行高峰 巧虎宣導洗手5時機

天氣轉熱,腸病毒疫情開始蠢蠢欲動,尤其容易導致孩童併發重症、死亡率較高的腸病毒71型,已有6年未流行。疾病管制署今年嚴陣以待,特別請來小朋友喜愛的卡通偶像「巧虎」,拍攝洗手防治宣導動畫,牢記5個重要洗手的時機。

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腸病毒健保門急診就診5,937人次,雖然疫情牙周病治療方式還沒達到流行警戒的1.1萬人次,但已連續4週上升,增幅約15至18%左右,預估6月中將進入流行期。且近期社區觀察,有腸病毒71型的零星個案,潛在的威脅不容輕忽。

為宣導手部衛生與腸病毒防治方法,疾管署今(14)天在大安森林公園站陽光大廳,舉辦「棒打病毒常洗手 我是小小洗手王」宣導活動,由小朋友們最喜愛的卡通偶像「巧虎」,拍腸病毒防治宣導動畫,透過活潑有趣的內容,傳遞正確洗手觀念,共同打擊腸病毒。

牙周病是一種牙周組織的疾病,造成主因是細菌、牙菌斑或食物殘渣堆積牙齒周圍,細菌沿著牙根表面往根尖處累積,牙菌斑在牙齒周圍逐漸鈣化形成牙結石,依照細菌侵入牙齒的程度牙周病的病程分三階段,當牙周病發展至晚期建議要盡快進行牙週治療手術:

1.牙周病初期:牙齦炎–細菌侵蝕使牙齦變得敏感,刷牙經常流血,牙周病口臭也逐日加重,身體免疫力低時會牙齦紅腫發炎,牙周病初期症狀不明顯,若仍處於牙齦炎階段是可以治好的。

2.牙周病中期:牙周炎–牙齦溝在細菌侵襲下形成細菌窩藏的牙周囊袋,牙周囊袋是指牙齒與牙齦間的縫隙,因細菌感染而讓牙齦發炎化膿、明顯的牙齦萎縮、牙根暴露、冷熱敏感或咀嚼無力。

3.牙周病晚期:重度牙周炎–細菌已嚴重侵蝕支撐牙齒的牙周組織,牙齒明顯地鬆動與位移,咀嚼無力影響進食能力,最嚴重時齒槽骨流失牙齒會直接掉落。

養成定期檢查牙齒的好習慣,由專業醫師為您檢視牙齒狀況,及早發現問題及早牙週治療處理,牙周病其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疏於清潔照護與置之不理。

疾管署長周志浩提醒大小朋友,牢記5個重要洗手時機,吃東西前、和小寶寶玩耍牙周病治療前、上廁所後、擤鼻涕後及看病前後,都要用肥皂洗手,尤其大拇指、指縫和手背等地方,更要澈底清潔。

腸病毒主要傳染途徑為透過唾液、噴嚏、咳嗽及糞便、受汙染的食物和水等感染。最有效的預防方法,為正確洗手與咳嗽時應以手帕或衛生紙掩口鼻等咳嗽禮節,減少出入擁擠的公共場所,並落實生病在家休息等措施。

民眾如發現家中幼兒出現肢體無力麻痺,或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全身肌肉突然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牙周病治療兆病徵,應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為什麼牙周治療這麼重要?因為牙周是口腔中最重要也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就像房屋地基一樣,有健康的牙周(包括齒槽骨、牙骨質、牙周韌帶及結締組織等)才能擁有一 口健康亮白的牙齒。飯後或睡覺前沒有好好清潔牙齒,食物殘渣會留在口腔內與唾液結合形成牙菌斑,久了就成為牙結石,當刷牙流血、牙齦 腫痛甚至萎縮時,都是牙周病的前兆,再不清除,就會造成牙齒脫落、晃動,失去咀嚼功能。牙周病的罪魁禍首,即是附著在牙齒上的牙菌斑,自小開始,我們的口腔內便不斷上演一幕幕細菌與牙齒及其周圍組織的戰爭。在口腔的溫床中,潔牙後數小時內就有牙菌斑的形成,因此為了要控制牙菌斑的成長、降低毒性強的厭氧菌的滋長機會,則得靠平時正確的潔牙方法,以維護口腔的健康,同時也要藉由攝取營養均衡的食物,維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增強個人的抵抗力,並加上定期的口腔檢查確認口腔健康狀況,才能早點發現牙齒的問題,並及早接受醫師的牙周治療,如此一來才能擁有健康的口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