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6旬留意骨鬆 醫:早檢測、存骨本

「近期研究發現,台灣髖骨骨折發生率是亞洲區第1名,世界排名第9名」,羅東博愛醫院復健醫學科何春生醫師表示,父母親曾髖骨骨折、停經婦女、70歲以上男性和65歲以上女性都是骨鬆骨折高危險群,其中50歲以上女性,每3人就有1 人因骨鬆而骨折,千萬不可牙周病治療輕忽骨鬆的危險性。

成年人骨質隨年紀增長而流失,其中50歲以上停經婦女和65歲牙周病治療方式以上男性更是骨質疏鬆高危險群。骨質疏鬆是種不容易被察覺的疾病,隨著年紀增長,無論男女都有可能因為生活習慣、停經之後造成骨質流失加速。有鑑於罹患骨質疏鬆進而造成骨折受傷的民眾越來越多,如何知道自己的骨質密度、如何改善飲食及生活作息,好好趁著年輕「存骨本」就顯得更為重要。

整形醫師幾乎不會跟你談論「微笑曲線」能否達成,因為微笑曲線的建立無法只靠整形手術就能達成,還需要將牙齒排列在嘴唇框架的理想位置上。這個理想位置的決定傳統上是由整形醫師在2D的側顱X光片上畫幾條線大概決定一下(很不幸這仍是目前大部分的整形手術計劃的方式)便進入手術。然而在正顎手術上我們的計劃則複雜得多,主要分為兩大階段:齒顎矯正醫師會先依據臉部特徵、比例、水平線、垂直線等因素進行精確的『顏面導向的數位微笑設計』與『電腦模擬排牙』;口腔外科醫師再根據這個預定計畫進行『咬合導向的正顎手術』的計畫,這是一個雙向確認的完整計畫。這樣的雙向確認計畫和整形醫師的傳統單向計劃最大的差異是咬合平面的決定。咬合平面的決定會影響許多問題,包括最終咬合與咀嚼功能是否理想,以及最重要的美觀結果-靜態微笑曲線與動態笑容是否理想。我們常常看到患者進行了成功的整形手術,然而患者完全無法在那樣的情況下得到理想的咬合,甚至根本咬不到。咬合功能不良的後果常常是災難性的,特別是不穩定的咬合可能導致顳顎關節問題以及造成長期整型效果難以維持。

脊椎外科陳劍龍主任表示,預防與治療骨質疏鬆症建議攝取適量鈣及維他命D,平時飲食不過鹹、飲酒不過量,另外不抽煙、多曬太陽、勤運動,居家保持乾燥、電線收攏預防跌倒,也是避免骨鬆變骨折的方法。

根據統計,骨鬆性骨折的患者發生二次骨折的機率高達50%,許多年長者也因為體力不堪而臥病在床,導致更多併發症與感染,不僅自己受苦,也造成家庭負擔。羅東博愛醫院表示,骨鬆高危險群建議積極求診,由醫師詳細檢查骨活動假牙質流失的狀況,以便進一步的治療,才能防患未然。

蕭小姐最近用餐時感覺後牙酸軟無力,一咬食物就疼痛,刷牙時牙齦也經常流血而來到診所求診。經過口內和X光片檢查,我告知她:『兩側後牙有牙周病喔!』蕭小姐大驚失色:『怎麼會?我的牙齒以前都不會痛,每天也有刷牙啊?怎麼會得到牙周病呢?』初次被告知有牙周疾病的患者,經常和蕭小姐一樣訝異不已。因為初期的牙周病沒有明顯不適,牙齦的紅腫症狀也常被誤認為『火氣大』,直到明顯的咬合無力、牙齦腫痛、口臭,甚至牙齒搖晃位移,才發現問題嚴重。更驚人的事實是:在台灣,超過九成的成年人都有程度不一的牙周疾病。牙周病顧名思義,是牙齒周圍構造,如牙齦、齒槽骨、齒槽韌帶的疾病。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