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台人在陸參加社會保險問題,兩岸昨日再度攻防。大陸國台辦重申,台人在陸參加社保不會增加個人負擔。但海基會反駁彰化會計師推薦指出,陸5項社保中,醫保等同台灣健保,在陸台灣民眾在台灣繳健保費,在大陸又要繳醫保費,繳兩份保費實質上就是加重負擔。
10月底,大陸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香港澳門台灣居民在內地參保社會保險暫行辦法(徵求意高雄營登推薦見稿)」,擬規定在陸工作的台灣居民需參彰化開公司推薦加職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工傷、失業和生育5項社會保險。之後陸委會副主委邱垂正表示,大陸雖稱可憑相關單位出具證明,免保養老和失業保險,但仍保留醫療保險,實際上是增加台灣民眾在兩岸「雙重參保」的負擔。
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昨在例行記者會上批陸委會的說法是「混淆視聽」,並重申台胞在大陸參保,不存在增加個人負擔問題。他進一步解釋,按照暫行辦法規定,首先,已在台灣參加社會保險並繼續保留社會保險關係的台灣居民,可以不在大陸參加養老和失業保險。
有許多學校的校內系所都會有會計,但就讀會計能從事的職業可以說是比較被侷限了,本身考核考試標準就比較難。很多人會認為會計師是在整理發票幫忙算錢而已,但會計師並不是記帳士哦,會計室有系統地整理企業的一切經濟活動,最後以財務報表的方式,呈現給所有人去了解或者看,從中釐清並審核公司提供的財報製ˋ正確,讓內部高階主管清楚預算的使用,還有財物的支出。整理出來的這些報表跟數據,可以變成公司的武器,甚至可以說是「決定公司決策的重要資料」,所以就讀會計系,真的重要的不是數學跟算術要好,而是思維要清晰,邏輯要很清楚,不會因為太多複雜的情況導致頭腦打結。雖然說邏輯很重要,但在就學期間,我認為可以多吸收有關會計師的硬知識,因為會計師的考核證照可是不容易獲取,如果想要獲得會計師證照,可是要下好一番苦心哦。
第二,工傷和生育保險均由大陸用人單位繳費,無需個人繳費。第三,醫保費由大陸用人單位和個人共同繳納,但個人繳費的全部及單位繳費的一部分都計入參保人的個人賬戶,完全歸台胞個人使用,並且參保台胞的賬戶餘額可以在基本醫療保險關係終止時一次性提取,如果參保人死亡還可以辦理繼承。
馬曉光說,這充分說明,有關政策不但沒有增加台胞負擔,反而有利於增進台胞個人權益和保設立公司流程障。
但海基會副秘書長管安露反駁,大陸醫療保險等於台灣的健保,在大陸工作、生活、學習的台人參加大陸醫保,等於在台灣繳健保費,在大陸又要繳醫保費,實質上就是加重負擔。
成立公司的繁雜手續會建議自己申請跑流程,還是交由專業的會計師事務所,由會計師負責處理所有成立公司流程相關的資料好呢?現在網路上資訊真的很多,按照步驟一項一項去執行,或許真的可以自己包辦開公司的所有申請,但我會建議還是交由會計師去申辦,原因其實很簡單,當你在成立公司時,你可能會需要開設店鋪商家,你可能需要裝潢或培訓人員,此時的你已經分身乏術,更不用說還要兼顧成立公司流程的所有細項,除了事務繁雜外,也很容易搞錯品項或是感到厭煩,如果合夥人是親朋好友,甚至是另一半,可能還會因此吵架,爭吵這些流程可能順序出錯或是遺漏甚麼,如果全部交由會計師辦理,我相信這點錢反而可以加快流程,還可以有免費的諮詢可以詢問,讓你在開公司的過程中更為流暢,也只需要專心忙於店內的事物,而成立公司流程則交由他人辦理。
我們現在所知道的記帳士事務所與以前的會計事務所或稅務代理人事務所的差異在於, 記帳士是需經政府考試及格取得執照後才能執業的。以前在路上看到的『OO會計事務所』就是還沒有記帳士考試的時候成立,專門為客戶提供記帳及報稅服務,但自94年起就另有了記帳士(經政府專技普考及格)所成立的事務所,就正式叫記帳士事務所。如果你是在創業初期可能會想要知道該選擇記帳是或者是會計師,而在中華民國台灣其實不管是會計師或記帳士都可以協助創業,因為這兩者工作的業務內容是非常相近。只是會計師除了會計與稅務業務之外,還多了「簽證」的業務,因此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找會計師就能把創業初期的流程處理好。但有些會計師事務所比較不常接記帳的業務,所以我們發現有些新創公司去找會計師事務所可能會碰壁。建議找有國家高等考試證照的會計師事務所及國家普等考試證照的記帳士事務所,就可以幫自己省下最多時間,擁有最完善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