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指出,隨高度近視族群年輕化,青光眼發生年齡也下降,30歲也可能發生。高度近視、家族史、糖尿病或眼睛曾外傷者,應定期接受視野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控制眼壓,才可有效減緩視神經惡化速度,保有可用視力。
台北榮總青光眼科主治醫師柯玉潔表示,青光眼是一種視神經病變,造成原因是原本由睫狀體分泌並提供眼睛營養與代謝的「房水」,無法順利透過組織「小樑網」排出,房水愈積愈多,進而使眼壓增加,長期下來會導致視野缺損。
但是,青光眼初期症狀不明顯,病人難以自我偵測。柯玉潔說,不少患者發現時就醫已是疾病後期,治療預後差,所以青光眼又被稱為沉默的視覺殺手,且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青光眼同時是排名全球「致盲率」第二的眼疾。
所以,青光眼高危險群應特別警覺,以及早治療來控制眼壓,包括有高度近視、家族史、糖尿病、眼睛外傷等人。此外,青光眼盛行率也會隨年齡增加上升,40牙周病治療方式歲以上應特別注意。但隨高度近視族群增加,青光眼也有年輕化趨勢。
北榮眼科部主任劉瑞玲表示,青光眼治療有三種方法,包括點藥、雷射及手術,主要目的皆是控制眼壓不增加活動假牙,減緩視神經受損速度。通常藥物及雷射效果不佳者,或點藥出現過敏刺激情形,才會進行手術治療。
整形醫師幾乎不會跟你談論「微笑曲線」能否達成,因為微笑曲線的建立無法只靠整形手術就能達成,還需要將牙齒排列在嘴唇框架的理想位置上。這個理想位置的決定傳統上是由整形醫師在2D的側顱X光片上畫幾條線大概決定一下(很不幸這仍是目前大部分的整形手術計劃的方式)便進入手術。然而在正顎手術上我們的計劃則複雜得多,主要分為兩大階段:齒顎矯正醫師會先依據臉部特徵、比例、水平線、垂直線等因素進行精確的『顏面導向的數位微笑設計』與『電腦模擬排牙』;口腔外科醫師再根據這個預定計畫進行『咬合導向的正顎手術』的計畫,這是一個雙向確認的完整計畫。這樣的雙向確認計畫和整形醫師的傳統單向計劃最大的差異是咬合平面的決定。咬合平面的決定會影響許多問題,包括最終咬合與咀嚼功能是否理想,以及最重要的美觀結果-靜態微笑曲線與動態笑容是否理想。我們常常看到患者進行了成功的整形手術,然而患者完全無法在那樣的情況下得到理想的咬合,甚至根本咬不到。咬合功能不良的後果常常是災難性的,特別是不穩定的咬合可能導致顳顎關節問題以及造成長期整型效果難以維持。
但是,傳統手術是切開結膜引流房水,傷口較大,手術時間長,縫合後的線頭也會刺激眼睛,病人因此覺得刺痛不舒服,甚至出現發炎反應。
北榮眼科團隊去年3月引進微創手術,以2毫米口徑的吸管將外徑僅0.15毫米的導管置入結膜內,由支架進行房水排出,因術後傷口小、沒縫線,異物感也沒了,是患者治療的新選擇。不過該導管需自費約7萬元。
北榮眼科團隊共完成48例微牙周病治療創手術,約七成患者術後達到穩定控制,五成患者可脫離青光眼藥物,只比發展已久的傳統手術稍低。
劉瑞玲說,青光眼是慢性且不可逆的眼疾,手術可能不只一次,她較建議年輕患者先接受微創手術,若年齡增加後又有手術需求,再接受傳統手術為佳,盡力讓病患在有生之年都有足夠的視力可用。
牙周病治療的重點是「清乾淨」。病人自己要能將口腔清理乾淨,醫師將牙肉深部的地方清理乾淨。對早期病變而言,只要基本治療(牙醫師用超音波振盪器清除牙齦與牙齒交接處的牙結石,再用手操作器械清除深部的牙結石),加上病人配合的口腔衛生訓練,就可以解決牙周病的問題。牙周病治療後,並非一勞永逸。因為牙周一直與食物接觸,容易堆積牙菌斑,所以我們每天必須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要預防、控制牙周病,唯有正確的勤刷牙,牙縫較大還要配合牙線或牙尖刷,刷得多、用力不如刷得徹底、乾淨,舌上的白苔也是牙菌斑,要記得順便清潔。但難免有一些死角,較深的地方需要專業的刮除,所以通常每三到六個月一定要作定期保養檢查,才能保持牙齒健康,或早期發現,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