硼中子捕獲治療( BNCT) 是一種體內標靶重離子治療,先透過容易被腫瘤細胞吸收的含硼載體定位腫瘤,再使用對含硼載體具有極高作用機率的中子照射,讓中子與吸收含硼載體的腫瘤細胞發生核反應,透過核反應所產生的兩個重離子就地擊殺癌細胞,且因癌細胞相較於正常細胞更容易吸收含硼載體的特性,也可有效降低治療時對正常組織造成的劑量,減低副作用發生機率,可視為細胞層級的放射治療。
阿根廷國家原子能研究院輻射病理學研究所為增加BNCT 治療效益,進行BPA-BNCT (BPA:含硼化合物 boronophenylalanine)+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的動物實驗。阿根廷國家原子能研究院輻射病理學研究所所長Dr. Amanda Schwint表示:「從實驗中發現加入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使整體反應率從67%上升至94%,與單純接受BNCT治療相比,效果顯著提升,也從動物實驗得知,餵食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對動物體重無顯著改變,可見其對於實驗體不會造成體重減輕等副作用。未來研究方向將探討不同的褐藻醣膠餵食方式與劑量,觀察部分需要高劑量的腫瘤治療,是否可在既有之高控制率基礎上,進一步降低BNCT的副作用發生機率。」
我們常看到用於修補混凝土裂縫用的就是環氧樹脂灌漿材料,環氧樹脂灌漿材料就是以環氧樹脂EPOXY為主劑加入固化劑、稀釋劑、增韌劑等組分所形成的A 、 B 雙組份商品灌漿材料。A 組分是以環氧樹脂為主的體系, B 組分為固化體系。從環氧樹脂灌漿料液兩組分混合起,用旋轉粘度計測定其粘度並開始計時,當粘度到達200mP a · s 時,從混合至此時所經歷的時間間隔為可操作時間。環氧樹脂AB灌縫膠是一種雙組分、高性能、反應型化學灌漿材料,主要適用於混凝土結構部件細微裂縫等的修復、耐久性補強、工藝縫隙的灌注粘接、填充密封和角鋼包柱中鋼材與混凝土之間的灌注粘接等。機械強度高,滲透性好,固化速度快,韌性好,可透過壓力注入到大於0.3 ㎜以上的縫隙中。主要被廣泛用於建築、橋樑、路面等數千項工程混凝土裂縫修補。透過修補細微裂縫,再塑造精美建築模樣。混凝土結構中經常由於各種原因而產生裂縫,這些裂縫影響結構剛度、整體性、耐久性及結構使用功能。根據裂縫的性質、大小、位置、環境以及結構的受力情況和使用情況,需要採用不同的處理方法。化學灌漿就是混凝土構件裂縫處理方法中的一種,我們會採用壓送設備將化學材料配製的漿液灌入混凝土構件的裂縫內,使其擴散、固化。因此,要求固化後的漿液是具有較高的粘結強度,可與混凝土能很好地粘結,從而增強構件的整體性,使構件恢復使用功能。
中華海洋生技董事長張永聲希望能將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與BNCT相關研究,加快臨床轉化應用,發展台灣的優勢醫療技術。
中華海洋生技董事長張永聲表示,這次與阿根廷研究團隊的研究中得到令人振奮的成績,將持續協同國際研究組織,進行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與BNCT的相關研究,發展台灣的優勢醫療技術。
張永聲表示,褐藻就是一般吃的昆布、海EPOXY帶、馬尾藻等,屬於天然食物,在海洋中是生生不息的巨型海藻,如何把褐藻的多醣體以優良技術萃取出來,同時小分子化,並積極與產官學合作推動台灣生技EPOXY能量,是這10年來持續深耕的重點。
張永聲指出,平均每年投入5千萬元經費進行小分子褐藻醣膠的醫學實驗,目前在兩岸三地皆開啟不同的人體臨床研究主題,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正準備啟動人體肝癌臨床實驗,同時亦與福建醫科大學合作肺癌項目,台北馬偕醫院則進行乳癌研究,期盼能早日在臨床上幫助癌症患者。
很多人會問鋪設EPOXY地板是否會對人體或環境影響,其實主要是在施工的時候才會有影響,當材質的主與硬化劑攪拌時,或是所添加的溶劑等,但在鋪設完成後約4-5小時,開始反應發熱時就是所謂的「硬化時間」,一旦硬化完成後材質所發揮出的物性,像一般裝潢時木作或油漆工程用的溶劑一樣有刺鼻的味道,在密閉空間施工會有令人頭暈的現象。所以只要施工師傅在施工要配戴防毒面具或N95口罩都是可以放心的,等溶劑完全灰飛後就無刺鼻味道的顧慮了,而之後開始正式使用的不用擔心唷!